>刘秀画像
"慎终追远,民德归厚矣",葬礼在中国古人的生活之中具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,而帝王的丧葬更是专制王朝的一件大事。相对于其他统一王朝而言,东汉的帝陵也体现出非常鲜明的特点。首先,从光武帝刘秀开始,东汉的皇帝大多主张俭葬。所以,东汉帝陵往往没有西汉时期帝陵高大的封土,也不设置陵邑。比如,汉武帝茂陵的封土经过了两千多年的风雨侵蚀,现在仍然有四十多米高。东汉帝陵封土就要比西汉时期小很多。西汉时期从汉高祖刘邦到汉宣帝,都修建有陵邑。而东汉的帝陵都没有陵邑。西汉帝陵附近往往有规模宏大的陵寝建筑,东汉帝陵则往往很简略。西汉帝陵周围往往有大量的陪葬墓,比如霍去病就陪葬在汉武帝茂陵。东汉的帝陵周围很少有陪葬墓。根据文献记载,东汉帝陵的陪葬品也比西汉帝陵要少很多。其次,东汉帝陵体现出更多的儒学色彩。虽说汉武帝罢黜百家以后,儒学就在西汉获得了独尊的地位。但是到了东汉,儒术才真正获得了独尊,无论是国家的礼制建设,还是民众的社会生活,都体现出儒术的影响。这一点在东汉的帝陵上也都有所体现。再次,十多位帝王,除了汉献帝的禅陵在修武县以外,其他都在洛阳周围,但是这些帝王陵墓的准确位置却还存在探索之中。清朝时,洛阳有一个县令,叫龚松林,到邙山上对着一座座墓冢胡乱命名一通,后来证明他的指认基本都是错误的。
>今天的原陵
(相关资料图)
经过当代考古调查和学者们的研究,东汉帝陵大体可以分为邙山陵区和偃师陵区。邙山陵区中最重要的首先是光武帝原陵。
建武中元二年(公元57年),光武帝刘秀去世后就被葬在原陵。光武帝的原陵,被认为是在今天洛阳孟津县白鹤镇的铁谢村。这里距离黄河大堤不过数百米之遥。被称为是"枕山踏河"。如今的原陵由神道、陵园和祠院组成。光武帝陵,阙门巍峨,气势壮观,神道宽阔,直达陵前,两侧石刻林立、碑碣参差。陵园呈长方形,占地6.6万平方米,墓冢位于陵园正中,为夯土丘状,高17.83米,周长487米。陵内尚存隋唐植柏1458株,千章古柏。
洛阳北边的邙山,历来都被看成是风水宝地,邙山上的累累坟冢,号称已经无卧牛之地了。光武帝身后不葬在邙山上,来到黄河岸边做什么呢?
对此,洛阳地区有一个非常有趣的传说:据说,光武帝的儿子汉明帝刘庄是个叛逆少年,他爹让他往东,他非要往西;他爹让他赶狗,他非要撵鸡。刘秀在去世前的愿望是想葬在邙山上,但怕他叛逆的儿子发神经,把他埋到黄河岸边去。于是他就想了一招,故意对儿子说想葬到黄河岸边能看到黄河的地方,将来儿子一逆反,就会把他葬到山上去。可等到刘秀去世后,他的儿子痛哭流涕,觉得自己过去和老爹对着干实在太混了,一定要痛改前非,父亲最后一个遗愿,一定要满足。结果刘秀就被葬在了黄河岸边。因为地势低洼,据说下葬的时候都挖出了水,没办法只好用大铁链子栓住棺椁的四个角埋了进去。
>刘家井大冢
传说只能是传说,其实稍有历史常识就知道这个传说是不靠谱的。首先,刘秀的儿子汉明帝刘庄是一个非常孝顺的孩子。要知道刘秀有十多个儿子,如果刘庄是个叛逆青年,根本没有机会当上太子。其次,光武帝的原陵是光武帝生前就已经选定了位置的。早在建武二十六年(公元50年),就已经开始营建原陵,光武帝还特地下诏不要铺张浪费,他说道:"古者帝王之葬,皆陶人瓦器,木车茅马,使后世之人不知其处。太宗识终始之义,景帝能述遵孝道,遭天下反复,而覇陵独完受其福,岂不羙哉!令所置地不过二三顷,无为山陵,陂池裁令流水而已。"根据《古今注》的记载:"光武葬原陵,山方三百二十三步,高六丈六尺,垣四出司马门。寝殿,钟鐻届在周垣内,提封田十二顷五十七亩八十五步。"而《帝王世纪》也记载:"原陵方三百六十步,高六丈,在临平亭东南,去洛阳十五里。"建武中元二年光武帝刘秀病逝后,当年三月,光武帝就下葬在原陵了。
关于原陵的具体位置,近代以来学者纷纷提出了不同的意见。比较有代表性的意见为陈长安先生的观点,他认为刘家井大冢就是汉光武帝原陵。他的一个重要证据就是,《帝王世纪》里所说的原陵距离洛阳十五里。西晋时的十五里约合今天五公里多点,与刘家井大冢正好吻合。今天的所谓"刘秀坟"则是北魏迁都洛阳以后所修建的祭地"方泽"。也有人认为光武帝原陵应该是今天邙山上的大汉冢。
不过相对于陈长安先生,也还有一些学者依然倾向于认定原陵就在铁谢村。比如杨宽先生认为,《帝王世纪》的记载有缺误,应当是"二十五里",脱了一个"二"字。日本学者太田有子则是从临平亭的地点来考证,原陵就应该是今天的刘秀坟。而且近代以来,在原陵附近也有过一些重要的考古发现。比如在原陵南一公里处,发现了一个非常精美巨大的东汉辟邪。在陵区内也发现了一通北宋时期的碑,证明至少北宋时期就已经认定这里为光武帝原陵。
至于光武帝的原陵到底在哪里,还有待于考古发现给我们最终的答案。
X 关闭